首页 > 商业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传茂文化创始人陈楸帆:如何跨越科幻元年陷阱

商业 品途商业评论 2018-08-11 18:52

2018年8月8-9日,品途集团举办的2018·NBI夏季创新峰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峰会主题是“与创新节律同步”,旨在探讨商业领域的发展规划和创新趋势,并持续关注科技前沿、零售消费、泛文娱、大健康、教育、旅游等10大领域,品途集团希望通过峰会的交流与合作,让创新“更有价值”、“更易触达”、“更有用”。

在8日主会场中,中国电商委主任兼秘书长苏军、微软中国CTO韦青、阿里巴巴集团新零售研究中心主任崔瀚文等嘉宾,就产业创新等发表主题演讲。

分会场中,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全时创始人兼CEO陈学军、Boss直聘创始人兼CEO赵鹏、《吐槽大会》卡司、笑友文化CEO史炎等嘉宾,分别发表了关于消费零售、企业服务、消费、文娱创新等领域的主题演讲。

在9日关于《内容大爆发下的文娱产业升级》的文娱创新专场中,传茂文化创始人、中国著名科幻作家陈楸帆发表了题为《如何跨越科幻元年陷阱》的主题演讲,他认为:科幻类型会变成一个避风港,但是相对也会出现泥沙俱下的状况,会有非常多的伪科幻片出来。

传茂文化创始人陈楸帆:如何跨越科幻元年陷阱

以下内容经品途商业评论精编整理:

非常荣幸能够来到NBI与大家聊一聊文创。我先以一个新兵的身份抛砖引玉,讲一讲我对科幻产业的理解跟认识。过往的一段时间,我看到了非常多关于科幻的误解,那么我们将从中国的角度,海外的角度来看一看科幻产业到底有什么样的趋势和规律。

中国的科幻产业发展

从2014年开始,媒体上频繁出现一个词,叫做科幻元年。中国人对元年这个词有一种执念,科幻元年、AI元年、区块链元年等等。可到了2018年一直在说科幻元年到底是来了还是没来?刘慈欣老师的《三体》,是不是已经达到了赶英超美的程度呢?其实这么长时间以来很多项目被寄予希望,但是很多希望也因此破灭。

2016年科幻业整体产值超过了100亿,较2015年上涨了3.8%。主要的增长点是来自于科幻的网剧以及电影。拆分来看,第一个是出版,在中国实体书的增长速度比数字阅读要强,这一点在全球范围来说是逆潮。不光是在科幻的出版,在其他品类的出版,也反映了同样的趋势。另外,海外的关注也对国内出版情况产生很大的拉动力,比如说得了雨果奖的作品就很有热潮。

其次关于科幻电影,包括跟其他的类型片糅合的电影类型,包括科幻+戏剧,科幻+爱情等等,整体是76亿人民币的规模。其中国产科幻电影占了一半,国外的科幻电影更是强势吸金。国内的科幻电影,像今年的《流浪星球》,宁浩的《外星人》,都是面临着非常高的期待,非常高的成本,以及非常高的风险。

而作为主要增长点的科幻网剧,2016年一共有16部网剧,点击量56亿,相较于前一年有50%的涨幅。今年我们将会看到非常多玄幻类的作品,纷纷改变思路,加上了一个科幻的外衣。因为这类作品在送审的过程中,经常会被要求阐述剧情设定的科学的依据。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科幻类型变成了一个避风港,相对也会出现泥沙俱下的状况,会有非常多的伪科幻片出来。根据数据统计,科幻电影在中国已经有非常大的规模,2015年有23部,2016年大概有85部,到2017年有99部。这么大规模的科幻片为什么大家都看不到呢?因为很多的科幻电影都是网络电影类型,以前是叫网络大电影。

这些网络电影的科幻片,它们拍的是什么呢?《我的外星女友》、《我的机器女友》、《我的丧尸女友》、《我的丧尸男友》,相对来说可能比较LOW。在美国科幻片的品类里,类似于B级片的影片是非常重要的。

2017年中国科幻产业的产值,在不同的媒介形态里占有不同比例,我觉得阅读里面缺失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漫画。现在国漫崛起,国漫里已经有非常多优秀的科幻作品,比如说《纳米核心》,比如最近刚出来的一个《端脑》。如果把漫画考虑进来,整个科幻产业的盘子都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现在国内原创科幻作品除了《三体》之外,真的没有头部内容。即使大家都觉得院线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摊到每个人来说,每人每年进院线的频次是比较低的。所以我觉得突破口应该在一些接触频次更高,制作周期更短,成本更可控的品类里。

美国科幻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科幻产业领域,美国绝对是全球最大的科幻出版市场,去年共出版900余种新书,相比而言中国去年一年大概是200种。漫画在美国科幻品类里面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达到了5.8亿美金,并且保持非常稳定的增长趋势。数字出版是美国近十年来出版行业的亮点,在整个盘子里占10%左右,全网总收入达到了1.1亿美金。电影更不用说,科幻片在全球的电影票房市场大概占到四分之一。

剧集被视为超过了科幻院线电影的存在,它相当于是21世纪的长篇小说,其中HBO科幻剧集的营收就达到了60亿美金,大概占整个市场三分之一。科幻游戏在中国市场毫无声响,其实《守望先锋》、和今年大热的《底特律》,都是非常应合科幻类的游戏。

因此美国科幻产业的发展是从漫画开始,黄金时代开始于1930年,尤其是到1930年末,开始出现了超级英雄。在漫画之后,科幻杂志起源起于1912年。杂志之后来到了图书的时代,从1935年企鹅开始推出平装书之后,经历了二战期间文化知识的普及过程。1960年平装书的销量超过了精装书,这里面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科幻小说。

其实美国的科幻影视最早是1910年的《科学怪人》,之后还拍了非常多的B级片,夹杂着非常多类型的融合,包括一些软色情、软暴力的元素。真正把科幻片从B级片转向A级片的是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整个的发展历程是一浪接一浪、媒介不断演进的过程。

思考与实践

第一,元年不是一步到位。元年不意味着谁都能一下子造出来一个《阿凡达》,造出来一个《星球大战》。很多的客观规律不能被颠覆,即使有再多的钱,核心主创人员对于科幻概念的理解、对于科幻元素跟其他类型的融合,才是需要长时间打磨的要点。像年轻人是在科幻环境里长大的,从小对科幻就有热爱,但是对于现在很多行业里占有资源的人来说,可能没有这样的根基。

第二,IP不是万能药。任何一个好的IP经过了不好的孵化,会对原先的粉丝群体产生极大的伤害,这是互害的一个模式,不是共赢共生的一个模式。好的IP需要长期的经营、孵化,最后变成另外一种媒介的形态,它绝对不是说拿本小说来,随便改一改,就能去拍成影视剧。

第三,院线之外的天地广阔。刚刚提及了动漫、短视频,更有利于我们在科幻这个领域突围。

综上,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每个创作者从本心出发,踏踏实实把每一个IP孵化好,在每个环节呈现出作为中国科幻所应有的面貌。我就讲到这里,非常感谢!

转载自品途商业评论,知识产权归品途商业评论所有

 

责任编辑: 3965LC

责任编辑: 3965LC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