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996”背后的IT红利消逝

商业 北京商报网 2019-04-09 13:27

加班制度“996”,正从程序员的吐槽,变成IT寒冬论的新证词。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IT人“身休心不休”,展开了对“996”的热烈讨论,意见呈现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只要钱给够,什么都好说”、“三倍四倍工资挡不住身体被掏空”、“据说按时下班的互联网公司今年都快死完了”……

对任何公司个体而言,是否“996”只是公司与员工的选择题,但放大到整个IT圈子,这种争议本身就值得反思。

过去数年,IT行业吃透了中国人口红利,也就产生了自身价值的巨大利差。徜徉在IT红利里,老板是人尽皆知的大佬,公司是国际范儿的巨头,员工自然也是榜上有名的追捧职业,荣耀的光环太扎眼,很容易掩盖伤痕。

过去的幸福是双重的,精神上的创业与激情,物质上的期权与财富。“996”在这种语境下,显然是正向的、积极的。

从2018年开始,IT圈的日子不好过,走上风口的项目没几个,BAT这样的大公司也收紧了腰包。对普通员工来说,随时有可能是被裁掉的那个,这时候,创业激情和财富憧憬,可能抵挡不住“睡不够觉”的困惑。

不是程序员惊醒,是过去我们故意当做看不见。

“996”之于科技行业,在逻辑上就是个天然的讽刺。IT倡导生产力大解放,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化效率,增加产值。按道理说,IT公司能够做到生产力的事半功倍,员工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去休息、去娱乐、去度假……

然而现实是,优化了效率的互联网公司,是加班最惨烈的公司。在创业激情的催动下,在人口红利的诱惑下,见惯了财富从0到10亿美元的膨胀,只会求索1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的更大欲望。

“996”不被质疑的时候,IT公司如隆隆驶过的财富收割机,转动踏板的每一个员工乐此不疲,单位产值越高,也就越来越愿意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恨不得“7×24小时”连轴转。

而当效率开始降低,利润开始下滑,员工产出的性价比,就变成了残酷的“血汗制度”,“996”处境从一脸自豪,变成了苦不堪言。

谈到IT行业享受的人口红利,过去侧重于描述用户群和客户群,有个好点子,放到十几亿人的中国市场,想不成功都难。

但这种侧重忽略了企业员工本身,无论百度、阿里,还是腾讯,动辄数万员工,即便是创业四五年的中等公司,数千员工的体量,放到传统企业的对比维度,都不再符合互联网公司“轻模式”的定义。

过去数十年,大量的年轻程序员、工程师、产品经理投入到IT产业,他们有激情有创新,本身就是IT人口红利的一部分,只不过现在开始关心一下身体的休养需求。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是IT公司的“大公司病”,从十几个人团队,成长为数千人公司,创新创意,很可能开始被模板化、制度化。员工能力的主要标准,很可能从“功劳”变为“苦劳”,成了双双挣脱不了的枷锁。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弘扬“996”的IT公司都是“血汗工厂”,在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下,拼搏仍然重要。但对于现代治理结构的公司法人而言,在制度层面用“996”给员工加一层镣铐,并不妥当。

不然,鼓吹人工智能解放血肉之躯的IT公司,反倒成了用人用到最狠的加班公司,岂不让讽刺变得更加讽刺。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以上内容转自“北京商报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如需转载请取得北京商报网站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3976DBC

责任编辑: 3976DBC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