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用“马粪纸”制作模型开始,他是“23岁半传奇”的核能先锋

商业 前瞻网 2021-11-07 11:44

“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克服这种困难,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性。”这是王大中院士在回忆自己核能生涯时做出的评价。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清华大学的王大中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祝贺王院士!

60多年前,中国核能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王大中表示,在那时,核能是国家的一个短板。因此自己选择了反应堆这样一个工程的专业。他希望毕业以后,能够在这个领域对国家做出贡献。

王大中是清华大学第一批反应堆专业学生。做反应堆是要做大量计算的,但是当时并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条件十分艰苦。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兼总工程师张作义是这样描述的:“当时就一屋子的学生围着,然后分工,大家一起拉这计算尺,一个一个算出来。没有计算机怎么办呢,就用纸糊出一个反应堆,让大家先看着反应堆是什么样的情况,就是这样看。”

也就是这样,用“马粪纸”制作工程模型,用手摇计算机计算数值。当时的研究队伍平均23.5岁,年轻力壮,在这样的条件下,经过6年奋斗,王大中与团队设计建造起新中国第一座屏蔽试验反应堆,这就是我国核能发展史上的清华“200号”。

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各国研究反应堆还没有聚焦在安全性上。但王大中瞄准了这一点,决定将重点放在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研究上。王大中带领团队开始10兆瓦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研发。

8年后,高温气冷实验堆建成临界,又在两年多后并网发电。这是世界上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该堆型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技术,并取得了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1

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外景

图源:清华大学公众号

随后在2006年,“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被列为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是其中一个分项,其核心工程目标和标志性成果,是在山东荣成建设一座电功率为200兆瓦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为发展第四代核电技术奠定基础。

60多年来,王大中院士作为核能技术领军人物,带领团队参与设计建造的3个核反应堆,见证了我国核能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之路。

今年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王大中院士表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它属于集体,属于所有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人,也属于所有爱国奉献、努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

如今86岁的他,依旧初心不变,时刻牵挂祖国的核能事业:“科研工作是一项从严从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坚定信心勇敢向前,国家就会有无限光明的未来。”

致敬王大中院士!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责任编辑: 3976DBC

责任编辑: 3976DBC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