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WeWork能否改变中国企业办公的潮水方向?

商业 亿欧网 2018-09-01 16:12

 

WeWork能否改变中国企业办公的潮水方向?

图片来自“东方IC”

日前,WeWork再获得软银10亿美元投资,估值有望达420亿美元。

从WeWork估值创新高背后,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企业办公与创业的新方向与新趋势,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未来潜力或许正在成为支撑WeWork估值的重要因素。进入中国市场两年,WeWork的年复合增长率超300%。联合办公呈现趋势性利好

联合办公趋势正在成为一股暗潮。根据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创业者规模超过3000万人,中国新注册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基于降低场地和办公成本与办公自由化多样化的需求,联合办公呈现趋势性利好。

而戴德梁行发布的报告称,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末,北上广深及香港、台北等6个城市共有546个联合办公场所。

另外还有政策利好。自2014年以来,联合办公的概念被写入政府工作计划。过大的人口基数所带来的就业压力问题,联合办公的概念与模式正在迎来政策红利。

WeWork能在中国市场生存与规模化增长,有恰逢其时的国内时代背景的因素。

因为WeWork的模式除了为企业提供办公空间之外,还提供各种隐形服务,营造了一个社区,让各个企业之间协作沟通,包括对企业之间、投资人之间搭建业务或资本合作的桥梁等。

这种联合办公+资本服务社交平台模式恰恰契合了中国企业市场需求与政策的利好方向——不仅仅缓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办公场地、资金与资源困境,也对应更加国际化的资本与资源的需求。为何说WeWork的模式顺应了中国企业未来走向与需求

WeWork进入中国相对较晚,从表面看它的模式是向房东租赁房产,将其改造成共享办公空间,以收取会员费的方式出租给企业团队或自由职业者。拥有空间共享、租期灵活、服务多样化等特点,这看起来似乎与国内优客工场、氪空间等联合办公模式并无太大的不同。

但是我们如果从WeWork的社区模式来看,差别就出来了——WeWork提出的是“空间即服务”的理念,通过创新的空间设计以及多样化的会员线下活动营造社区氛围,并切入提高会员工作效率的软硬件服务。

比如推出服务集成平台WeWork Service Store,面向大企业的个性化上门定制及运营(Powered by We),以及各种线上平台商业服务包括为会员连接财务、广告、品牌策略、商务运营、企业培训等各项服务。

重要的是,WeWork的会员体系是全球打通的。WeWork把会员聚在一起办公形成一个从线下到线上的社区,这种办公社区的路子对应了企业办公的新方向——鼓励和激励入驻企业之间能够产生良好的互动与化学反应,在平台上快速地找到上下游合作伙伴,在WeWork的全球会员网络中受益。

WeWork数据显示,超过70%的会员之间进行过交流,超过50%的会员之间发生过业务往来,这种模式让资源与人脉以及各种信息在这里流通与交换,创业者与成熟企业通过平台找到更多合作伙伴与客户。

而随着中国企业数量的增长,企业业务形态也向更加细分、专业和灵活的方向转变,传统办公室无法提供灵活的空间组合。而WeWork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当公司业务不断成长,需要更多的空间时,WeWork可以及时调整空间组合。

资本会给WeWork更高的估值主要在于,它某种程度统一了个人、中小企业、大企业之间信息、资源、项目、服务等要素,赋予了企业在未来竞争中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

对比国内联合办公企业,模式上主要以“二房东”居多,真正的社区打造、会员体系、尤其是全球会员体系不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WeWork一直在强调自己绝不仅仅是联合办公空间。这种国际化的社区优势奠定了它在中国市场的潜力。

WeWork能开创外企在中国成功的先例吗?

国际大企业来到中国,水土不服是常态——包括Uber、谷歌等均在中国遭遇滑铁卢。而WeWork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让人惊叹:进入中国市场两年,年复合增长率超300%,中国市场前景成了其全球估值的重要支撑。

WeWork能开创外企在中国成功的先例吗?在笔者看来,它的可能性或来自于以下几点。

其一,WeWork的中国本土化相对成功。从团队、建筑设计贯穿到了运营服务用的都是本土化的团队,强调的是中国WeWork。此外,团队决策流程方面,也在努力推动本土化,很多决策在中国本土办公室就可以直接完成。这是此前海外巨头在华都不曾有过的。

其次,本质上,合作、社交、共享的模式本身是全球通用的趋势,WeWork的竞争力还在于它的服务。

WeWork的会员费已经包括咖啡茶饮,快递收发,高速网络,保安保洁等,同时还有为会员提供的财务、广告、品牌策略、商务运营、管理咨询、设计、保险、法律服务、市场营销、移动开发、写作、编程等各项额外福利。

其三,在共享联合办公领域,中国整个行业在设计和创意上,尤其在平台化的全球社区资源层面,跟成熟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WeWork的进入其实恰恰补齐了短板。Cbinsights行业权威报告指出,WeWork的硬件设施并非难以企及,但WeWork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国际社区和全球资源。

截至目前,数据显示,全球共有28万名WeWork会员活跃在社区里,其中世界500强中有25%已经成为WeWork会员,包括微软、亚马逊、汇丰、通用、戴尔、黑石等国际巨头,也有阿里巴巴、滴滴、腾讯、利丰等中国企业。

WeWork会员能通过这个平台彼此分享资源,实现跨国界的资源共享,这很容易带动一种企业间的跟随入驻效应。这符合中国当前创投资本环境趋冷以及大品牌向纵深化、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其四,避免了与本土企业的同质化竞争。

在国内的联合办公市场,WeWork走的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路子,而过去外企都是带领国际资本来中国抢市场,WeWork的定位其实是以优势资源带领中国企业走出去。WeWork能否带动中国企业办公与创业新潮流?

我们如果从产业角度来看,WeWork上聚集大量国际化巨头与中小企业多元化企业生态,在地理上分布上形成统一性与完整性,它的模式其实是创造企业或产业的关联,强化企业的竞争力。

在《制造繁荣》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观点,产业公地上的每一“物种”保持独特优势与关联的产业交换资源会让彼此获益。

也就是说,距离上邻近的企业技术、人才和配套的完善,会让整个产业集群受益。WeWork聚集全球500强大公司与大量中小企业的特点,其实是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全球资源互通与关系网络,彼此间可以互相推广产品,形成良性的协作办公商业网络。

这种企业关联生态会是未来企业提升竞争力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企业寻求新的增长路径的一种渠道。

这也是为何包括像亚马逊、摩根士丹利、Facebook、IBM、星巴克、微软等国际品牌都已经部分转向联合办公空间。

在中国,这种趋势也很强劲。阿里、滴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已经成为WeWork的会员。诸多大公司基于业务扩张的需求,有时候需要迅速成立新团队与新的办公区域,如何能通过入驻一个平台达成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或者找到全球业务扩张的合作伙伴,显然也符合多数企业的扩张诉求。

研究数据显示,国内联合办公空间正以平均每年不低于50%的增长率,到2030年30%的办公空间都将会是联合办公空间。

综上可知,WeWork的全球化基因与资源,是它在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扎根本土还是出海,都能够利用到WeWork的服务网路。

从新兴创业公司到传统大公司与明星企业的需求来看,如果能真正带动资源、资本与品牌、客户的附加值效应,企业拥抱这种模式的动力是足够强的,这或许也是WeWork在中国市场的一个关键竞争力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吸引大企业与明星公司的羊群效应一旦形成,它的流行的趋势就会显现出来。如果WeWork的扩张速度与规模足够快,它的本土化服务做得足够好,很可能带动未来中国企业办公与创业的新潮流。


 

 

 

责任编辑: 3965LC

责任编辑: 3965LC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