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11月7日专稿(蒋均牧)全球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物超人”时代的到来,给作为万物互联神经末梢的无线短距通信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亦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星闪(SparkLink)”揭开了产业新篇章,凭借低时延、高并发、高可靠、抗干扰、精同步的特性,令满足新兴场景需求、把握巨大市场机会成为可能。
自2020年9月星闪联盟正式成立以来,星闪技术激发了广泛的热情,以极快的速度成熟起来。就在11月4日,以“新短距,新产业”为主题的星闪产业峰会在深圳隆重召开,在分享真知灼见、共商发展大计的同时,通过技术路线图、1.0系列标准、首批星闪商用产品路标、产业白皮书等一系列发布,以及联盟OpenLab的揭牌,宣告星闪商业化的正式启航。
那么就让我们藉此走进星闪技术,看看这匹无线短距通信赛道上的“黑马”,究竟有哪些显着优势,又将引发怎样的变革。
所谓无线短距通信,是指在局部区域内两个无线设备间的通信,这些设备间的距离通常在10~20m以内,使得用户能够在有限空间内位置移动的同时,始终保持着通信链接。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广泛使用的蓝牙、Wi-Fi、NFC等连接方式都属于这一范畴。
过去30年间,无线短距通信技术经历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巨大。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无线短距通信芯片发货量达到111亿片,预计2023年将超过160亿片。而随着数字化转型日渐深入、万物互联照进现实,不少行业因产品的生产、制造、应用、销售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环节和用户使用习惯和便利性等因素,正涌现出大量无线化诉求,新的蓝海正在形成。
其中,尤以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终端和智能制造这四个领域的趋势最为突出。在智能汽车领域,为实现“新四化”,车内感知融合、信息娱乐以及车外网联通信都需要实时的信息传递,每辆汽车对无线短距通信芯片的需求约为30片,总体需求每年以十亿来计量。在智能终端领域,全球智能手机总体出货量稳定维持在14亿部左右,据IDC预测,2024年可穿戴设备全球出货量将达到6.37亿台,大大带动了无线短距芯片的需求。
在智能家居领域,AIoT产品品类目前也呈现爆发之势,每年无线短距芯片需求达到十亿量级。在智能制造领域,据Juniper Research预计,2025年全球工业物联网的短距连接数将达到370亿个。
激增的需求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预计到2026年无线短距通信芯片销售额将超过250亿美元,也即是近1800亿人民币。但在硬币的另一面,现有技术在时延、可靠性、同步精度、安全性等方面已无法满足新兴场景演进所需。
例如,车载主动降噪单向通信时延要求小于20μs,基于传感器的工业过程控制要求支持超过100路连接,极佳的投屏体验要求同步精度小于2ms。量级上的差距,绝非那么容易弥补,现有技术本身也存在干扰、功耗、兼容等方面的劣势,这给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的出现提供了窗口期。
星闪技术以及星闪联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对任何一项技术而言,能否解决所面向领域的痛点、提供核心价值,是衡量其生命力的关键项。作为全栈原创的新一代先短距通信技术,星闪技术具备低时延、高并发、高可靠、抗干扰、精同步的核心优势特性,从而很好地覆盖了各大新兴场景的趋势及诉求。
面向不同场景,星闪技术提供了SLB(SparkLink Basic,星闪基础接入技术)和SLE(Sparklink Low Energy,星闪低功耗接入技术)两种无线通信接口,两者互相补充,并将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持续演进。
SLB主要用于承载以车载主动降噪、无线投屏、工业机械运动控制等为代表的业务场景,其显着特征是低时延、高可靠、精同步和高并发等,可支持900Mbps的峰值传输速率、20μs的空口时延、1μs以内的同步精度、4096用户的同时接入。SLE主要用于承载包括耳机音频传输、无线电池管理系统、工业数据采集在内的具备低功耗要求的业务场景,可支持12Mbps的峰值速率、250μs的双向空口时延、256用户的同时接入、低于2mA的电流。
从产业层面来看,以往无线短距连接市场相对碎片化,各种技术各自为战,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全社会、全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参考移动蜂窝产业的成功经验,拉通产业链上下游,构建统一标准的市场是重中之重。
正如星闪联盟理事长张晓刚所言,联盟一直贯彻“技术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和“产业国际化”的发展思路。星闪标准实现了重要里程碑,当前星闪1.0系列标准已经完成,相关产品已进入实际量产研发,星闪2.0标准工作也已经启动。
据星闪联盟专家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介绍,星闪2.0自2022年4月启动首批立项起,将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扩展高精定位、感知、mesh等能力,技术设计将尽可能兼容星闪1.0的底层硬件,同时将打造音视频应用原子能力、高清音频编解码、第三方应用和人机接口等核心基础应用层协议,构建星闪原生应用;第二阶段将进一步进行频谱扩展等接入层增强,同时基于行业需求定义丰富的应用配置规范。而星闪3.0初步规划在2024年左右启动,将结合新增业务需求持续演进,保持技术竞争力领先。
在此背后,也离不开广大星闪联盟成员单位的积极推动。联盟成立两年以来,成员已从最初的80家发展到240家,涵盖芯片、模组、设备、解决方案、测试认证、运营和安全服务等全产业链上下游,并有多家国际头部企业申请加入。本次峰会期间,有22家对于标准制定和产业落地贡献较大的先进单位获得了表彰,其中不乏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得益于卓越的优势特性、清晰的技术路线、产业界的倾力投入,星闪技术在短短两年中便走过了产业孕育期,进入到规模推进及商业化阶段。
峰会期间,星闪联盟发布了由31家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编制的《星闪无线短距通信技术(SparkLink1.0)产业化推进白皮书》,包括短距市场价值分析、星闪技术典型适用场景、星闪技术标准、星闪产业化进程以及总结展望五个部分。
面对海量市场,结合行业痛点及星闪技术特点,产业白皮书在四大领域识别了24个星闪典型适用场景,并从各领域总体需求以及细化场景指标两个维度给出了详细分析,有助于行业不断加深对星闪技术的理解并加速推动星闪产业落地。
对于星闪目前关注的四大领域,联盟成员现已完成产业链的全覆盖,包括端到端从芯片、模组到相关设备以及应用。随着首版本标准的完成,众多企业已投入星闪产品的实际研发且进展顺利,2022年底起,星闪芯片及产品将陆续发布。
上海复星创富、中国移动、华为、创耀通信、中科晶上、Melexis、ST意法半导体、百瑞互联、TCL、品众电子(北通)和声研科技11家星闪联盟领先创新企业,在会上围绕星闪应用场景、标准、解决方案、芯片及模组、产业化推动等方面作出精彩分享,带来了星闪产业落地新进展以及技术创新的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峰会还现场演示了多个使用星闪技术的创新业务,包括车载星闪降噪、星闪360度环视、星闪沉浸式氛围灯、星闪高速电机同步控制、星闪4K超高清低时延投屏、星闪7.1环绕3D无线音响等,从中可以感受到改变已然发生。
以鹰驾科技和华为联合设计的星闪360度环视系统为例,大型的货运卡车、拖挂车、救火车等特种车辆,因车长存在明显的视觉盲区,道路安全隐患大,环视系统必不可少。有线变无线后,可以大幅减少系统布线的复杂度,同时规避车辆造型的限制,尤其对传统线缆环视系统难以支持的拖车与挂车频繁分离重组的使用场景非常有效。基于星闪技术的360度环视系统可以支持4+路720P、30帧的视频数据并行传输,无线传输延时低至10ms以内,环视拼接端到端延时小于200ms,多路视频传输延时相比现有的无线技术有80~100ms以上的优势,从而提供更加安全的驾驶保障。
再比如在工控领域,信号传输不再以大数据量和高带宽为目标,转而要求数据传输的精度、准度和可靠。中国移动和艾灵网络通过齿轮咬合,展示了通过星闪技术实现多个步进式电机的超高精度同步控制。经实际测量,端到端时延低至100μs,同步精度100ns,可靠度大于6个9,同时可以支持百千级设备同时工作,各项关键指标完全媲美或超过了现有线缆系统能力,从而有效降低未来工厂机械通信系统的复杂度,节省大量的线缆及人工操作成本,降低风险。
高质量的无线短距连接将驱动各应用领域产业和生态的新发展,开启新风口、开辟新蓝海。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赵征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在这样一个商业化启航的关键节点上,星闪技术产业落地“从0到1”乃至“从1到N”的突破,有赖于更多组织的加入及全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力合作。以此次星闪产业峰会为里程碑,凝聚众力,创新开拓,星闪技术也必将掀起更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开创万物互联的更美好未来。
【以上内容转自“C114中国通信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如需转载请取得C114中国通信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